安全带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安全带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基层干部谈车改补贴少下乡多怎么走好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20-02-27 18:19:04 阅读: 来源:安全带厂家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政策落实的关键年。半月谈记者近期赴多个省份调研了解到,部分改革决策在中央到地方的传导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梗阻点。改革落实过程中的梗阻点究竟在哪里?是什么原因导致政令有时落地不畅?记者选取了部分地区在落实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案例,梳理出政令传导链条上一些带有共性的不畅因素。

次决策共识度和操作性待加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后,各地、各部门对会议决议高度认可和拥护,但对于总决策下的一些具体改革实施方案、操作规程,部分地方还存有一定困惑。

以国资国企改革落实情况为例,在中央明确大方向后,对改革的热点、难点和敏感点,缺少相关部门答疑释惑,以至于一些地方认识不到位,操作更是畏首畏尾。

南京市国资委副主任王浩康说,有地方认为国资国企改革是把国资做大、重组,有的则认为改革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国资需要退出。北方某省国资委产权处处长告诉记者,三中全会决定公布当晚,该市国资委领导就要求起草国企改革落实方案。但我们的几个副主任对究竟怎么改还争执不休,这方案怎么写?写出来怎么落实?

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合一是综合执法改革的重要探索。然而,这一改革如今却面临重走回头路的风险。曾经最早探索三合一改革并被全国借鉴的深圳市已经改回了食药监队伍单列。中部某省食药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中编办精简机构和编制的要求,省里提出了食药监、质监、工商基层执法人员三合一的改革方案,但一些相关部委希望保留自己在基层的腿和阵地,我们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改革可能会成夹生饭。

再譬如公车改革,一名试点地区的基层干部反映,自己平时去市里汇报或到基层乡镇,经常几十公里,基层补贴最少,偏偏下乡最多,这怎么走好最后一公里呢?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薛刚凌等专家认为,这反映出在落实中央总体战略部署的过程中,次级决策的科学性不够,需要通过更加现代化的制度程序安排,增强次决策层面的专业性、民主性和可操作性。

改革要警惕步调不一

中央各部委与地方政府步调一致、齐心协力是保障改革措施顺利落地的必要条件,而一旦条与块在某个交织点出现阻滞,就容易导致整套改革政策落地困难。采访中,改革配套不足与上下衔接不顺是基层反映较为集中的梗阻因素。

上海是司法改革六个试点之一,但改革在最为关键的薪酬保障体系方面却面临困难。上海市政法委一位负责同志说:此次司法改革关键在于使法官和检察官重其责,优其酬。而目前在薪酬问题上怎么解决上层没有明确意见,有关部委说这事他们也解决不了。

广东省惠州市发改局局长胡建斌认为,改革的系统性还不够,比如投资体制改革,发改委放权了,但环保、税务不放权,这等于没放。现在需要好好梳理一下。

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则遇到了下改上不改的问题,温州金融办副主任余谦说:温州作为全国金融改革试验区,国有金融机构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只有少数银行象征性做了一些金融产品创新。

除了各部门的配合问题,改革与原有诸多法律法规的矛盾成为另一个束缚。浙江省人大近期在全省各级人大代表中开展查找不适应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条文活动,共整理出4000多条意见建议,其中涉及法律的1800多条、涉及行政法规的近600条、涉及省地方性法规的1300多条。

国家行政学院办公厅副巡视员范迪军等专家认为,尽管中央一再强调改革要系统性推进,但在具体执行中条与块的配合问题依然成为制约改革落地的关键因素。这需要进一步厘清各部门各级政府的职责,减少权力交叉点;还需要加强专职性的改革协调机构建设,引入非利益相关的专家资源,增强改革协调机构的开放性。

谁来承担改革成本

一些基层干部和相关专家认为,谁来承担改革成本成为改革举措落地的主要顾虑。

上海浦东干部学院教授楚天骄长期跟踪户籍改革落实情况。她告诉记者,各地的农民工市民化研讨会,除了征求学术界建议,也向民间征集了很多金点子,但一到基层就会发现行不通。比如到了区级层面,单是谁来承担外来人员的教育成本就会引发各方扯皮。中央在政策导向上非常明确,但成本谁来支付的问题不明确。

财税体制改革在新一轮改革中被赋予牵一发动全身的地位。记者调研了解到,地方政府最关心的是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问题。但在财税体制改革的路线图中,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因为难度较大被放在了最后一步。而实际上,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很多改革事项能够落地的前提。

解决好改革的成本分担才能保证改革的落地效果。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委办副主任吴力举了社会治理改革的例子,我们转移职能给社会组织,那是需要钱的。

记者在安徽采访时了解到,安徽在落实农村综合改革中最头疼的,除了钱还有人的问题。凤阳县一位副县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省里机关至少有70个局级单位,全省一年下发到基层的文件至少700个,这还不包括中央的文件和常规性文件。到了县级,平均每天要落实6个文件,5+2白加黑也落实不过来。从省财政厅到基层挂职的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张行宇说,挂职让他深切体会到基层压力非常大,资源非常少,改革要尊重规律,干部力量必须向基层下沉。

改革上,不改革下氛围尚未形成

改革落地各环节中人的主观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基层普遍反映,这一轮改革的难点集中在自上而下的公权力改革,这意味着改革的执行者同时也是被改革者。改革执行者如果真正致力于推进改革,那么部分客观性障碍可以被创造性克服;改革执行者如果只是面上应付改革,那么一切客观性原因都会被放大成为落实难的借口。

记者在中部某省采访时,不少地方干部婉言拒绝,一位当地干部坦言,改革难免触动利益,一些干部害怕枪打出头鸟。

除了不敢改的心态,认为改了没什么好处,不改也没什么坏处的心态在基层并不少见。一些基层干部告诉记者,只听说谁腐败下台了,很少听说谁改革提拔了,更少听说谁不改革下台了。

在内部动力不足的同时,改革的外部倒逼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伟等专家认为,这一轮改革既要注重功能性改革,也要注重结构性改革。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人大和群众的监督作用,把改革的任务表和承诺书放在阳光下,让全社会共同参与和督促改革落实,让那些懒改革慢改革假改革的人不能不改不得不改。(半月谈记者董素玉 徐寿松 杨玉华 王攀 王丽 方列)

万世通建筑

人脸识别系统

钢管冲断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