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带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安全带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改革开放四十年湖南印记那年去五一路买书要排队领号-【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09 09:20:29 阅读: 来源:安全带厂家

1978年以前,还没进入大学校园的韩少功一直过着想办法“找书读”的日子,从中学时代偷偷潜入学校封锁教室偷书读,到下乡时期抄书读。1978年,念大一的他终于能在长沙五一路新华书店大量买到最新出版的外国名著。韩少功的读书记忆,是那个年代很多读书人经历的缩影。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到来,文学出版领域日渐开放,使得众多知识分子得以广泛获取知识、充分施展才华,这一切,构成了文学不断进步发展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基石。

潇湘晨报记者 刘建勇 长沙报道

“我那个孩子要像你这样(爱读书)就好了。”上世纪60年代末,一名法官对韩少功的朋友说。

彼时,韩少功和他的朋友还是少年。他朋友因为偷湖南图书馆的书被判了刑,他偷走的书里面,有一些是用外汇买回来的进口书,“很贵”,正因如此,最后的量刑比较重,说这不是一般的偷书,而是盗窃国家财产。不过考虑到毕竟偷的是书,且偷书的人是少年,最后判的两年徒刑是监外执行。

7月10日,潇湘晨报记者在采访作家韩少功时,他提到这件往事,回忆自己青春时代以来的读书经历。他个人书架逐渐丰富的过程,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出版不断开放繁荣的发展见证。

偷书往事

潜入“密室”,离开时顺手牵羊

学生时代的韩少功也偷过书。当时他就读于长沙市第七中学,学校图书馆的书被封在几间教室里。他和小伙伴从房顶潜入教室发现,“没有书架,书乱七八糟地在地上堆了一米多高”,因为进去一次不容易,所以他们在书堆上或靠或躺,在里面“一混就是半天”,离开时偶尔还会顺手牵羊,捎带几本书出来,“那时也不知道什么书是好书,带出去的什么书都有”。

被韩少功和他的伙伴们光顾过的,还有市七中隔壁湖南社科院的图书馆,以及远一点的湖南医学院的图书馆。

在韩少功看来,当时的他们之所以偷书,是因为对知识“有一种饥渴的状态”。当时的人们不会公开谈论知识,但内心其实有对知识的尊重和需要。所以一旦时局变化,对知识的需要就“井喷一样”迸发出来。

地下阅读

通过同学朋友读到“内部特供书”

韩少功阅读的兴趣是在市七中养成的,他在学校经常看的有《世界知识》《航空》等。但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上世纪70年代读过的“灰皮书”“黄皮书”。这是当时专供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干部的“内部书”。他有同学和朋友伪造介绍信去五一路新华书店二楼“内部图书部”去买,他读过朋友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灰皮书”和“黄皮书”。其中,他至今还记得书名的有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以及美国作家理查德?巴赫的《海鸥乔纳森》等。其中,《白轮船》被认为“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善与恶的重大社会问题”,是一本讲述“关于信仰破灭后,该何去何从”的书。这些书籍的阅读,在当时属于“地下活动”。多年后,韩少功在散文《记忆》中有提到这本小说:“他们接头时也在‘消灭法西斯’和‘自由属于人民’,只是更多了一个暗号:手里的苏联小说《落角》或者是《白轮船》”。

特别记忆

上世纪70年代末彻夜排队买外文书

“灰皮书”“黄皮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些人对读书的饥渴,但饥渴彻底得到解决,还是1978年后的“解冻”――1978年10月2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登文章呼吁,希望有关单位对内部发行图书的出版、发行工作进行一次清理,对不应作为内部发行的图书,改为公开发行,使图书与更多的读者见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1978年初,一大批久违的外国文学名著陆续出版,不过大多是老版修修补补重新印刷。1979年后,外国文学的翻译出版终于走上正轨,其中规模最庞大的重点工程是重新启动了由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共同研究制定选题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这套丛书1950年代末开始出版,文革期间终止。因丛书封面清一色网格,俗称“网格本”。

“1978年、1979年有个奇观,买书排队像抢购紧俏物资一样,有时还要提前一个晚上去排队,比现在股市和楼市还热闹。”韩少功回忆。

1978年,在湖南师范大学读大一的韩少功和朋友们第一次在五一路新华书店排队去买的书,是雨果、巴尔扎克、契诃夫、托尔斯泰等人小说的再版,“几毛钱一本,印量有限,去晚了就买不到”。韩少功记得,当时买书要领号,每个号最多只能买两本书。

丰富书架

个人书单慢慢跟着“走向世界”

1980年代初,韩少功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1980年、1981年分别凭《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连续两年分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也是从这时开始,他的书架渐丰满起来。在此之前,他的书架上大多是他下乡时抄写的书。能大量买书后,他抄的那些书就被他扔掉了。

韩少功说他看书很杂,“文史哲科都读”。日益丰富他的书架的,包括李泽厚1979年3月首版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1981年3月首版的《美的历程》,这两本书及李泽厚别的书,韩少功“认真读过”,认为“相当有影响”。此外,他的书架上,还有1980年开始出版、韩少功认为和“正统的史学家有不同意见”的《走向世界丛书》。

1979年,朱光潜在《文艺研究》第三期发表《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一文,希望反思文革,解放思想,弘扬人性和人道主义。一时间,相关讨论文章不断涌现。美学书籍渐渐热起来,成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阅读主流。

进入1990年代后,韩少功的书架上增加了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推动》丛书。这套最早于1992年推出的丛书包括了《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及后来享誉全球的《时间简史》等由当代世界一流科学家撰写的、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科普佳作,被称为“科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韩少功说,虽然他对一些书中的专业知识一知半解,但书中流露的思想,他是可以理解的。

时间线

1978年1月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文学》第1期发表。一经问世,立即引起极其热烈的反响。

1978年8月11日,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发表在《文汇报》。9月2日,《文艺报》编辑部在北京举行短篇小说座谈会,围绕短篇小说《班主任》、《伤痕》等进行讨论。

1978年10月2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登文章呼吁,希望有关单位对内部发行图书的出版、发行工作进行一次清理,对不应作为内部发行的图书,改为公开发行,使图书与更多的读者见面。

1979年10月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提出艺术民主,文艺界全面解冻。

1982年12月15日首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大会在京举行。

观察

读者和出版人一起“走向世界”

1978年以来名著的陆续出版,让很多被禁锢了的图书重见阳光;让很多被禁锢和原本可能会被禁锢的思想得以有机会交流碰撞。从这个角度来说,1978年后,特别是1980年代,与其说是图书市场的春天,不如说是思想交流碰撞的春天。

著名出版人钟叔河先生谈到他为什么主编《走向世界丛书》以及丛书资料来源时说:“容宏的《西学东渐记》,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这些都是民国时候就有书的,我小时候就看过。我看到的这些书,别人也看到了,不过别人没有意识到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而且,不是一个人走向世界,是一群人。”

这套1980年开始出版的丛书拉开了出版湘军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的序幕。也让上世纪80年代它的读者、正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再一次开始了“走向世界”。

红酒礼品

道闸机

屠宰设备

调音台价格

益阳增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