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带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安全带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2007年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调研报告_[新闻new]

发布时间:2021-09-14 08:50:08 阅读: 来源:安全带厂家

2007年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调研报告

按照协会年初工作安排,从6月20日开始至7月23日历时一个月,分16个调研组,分赴全国21个主要产煤省(区市)和神华、中煤两大企业集团,41个煤炭管理部门(含协会),60家煤炭企业,81个基层厂矿处,共184个单位,对2007年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一、2007年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06768亿元,增长11.5%;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四大煤炭消费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产品产量大幅增加。火力发电量完成127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3%;粗钢产量2.37亿吨,同比增长18.9%;焦炭产量1.57亿吨,同比增长21%;水泥产量6.18亿吨,同比增长16%;合成氨产量2569万吨,同比增长6.1%。主要用煤行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煤炭需求持续增长。上半年,全国煤炭市场继续保持了产销两旺势头。

(一)煤炭经济运行形势总体向好  1、煤炭产供需基本平衡,产运销同步增加。上半年,全国原煤产量完成11.04亿吨,同比增长7.8%。按统计口径分析,原国有重点煤矿6.01亿吨,同比增长8.6%;国有地方煤矿1.49亿吨,同比增长2.9%;乡镇煤矿3.54亿吨,同比增长8.7%。按主要产煤地区分,山西省煤炭产量为24828万吨(不包括神华、中煤产量),增长8.7%;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量为9763万吨(不包括神华产量),增长40.47%;河南省产量6919万吨,增长2.9%;山东省产量5564万吨,增长0.95%。  上半年,全国商品煤销量为10.86亿吨,同比增长11.9%,产销率98.4%。  上半年,全国煤炭铁路运量完成7.53亿吨,同比增长13.3%。其中:大秦线运量完成14512万吨,同比增长17%;侯月线完成运量5918万吨,同比增长18.2% 。主要港口煤炭转运量2.26亿吨,同比增长17.2% 。  截至6月末,全国煤炭社会库存1.57亿吨,比年初上升8.59%,同比上升2.61%。其中,全国煤炭企业库存4080万吨,比年初下降1.73%;直供电网电厂煤炭库存2841万吨,比年初上升17.85%;冶金重点钢厂煤炭库存339.5万吨,比年初上升8.03%;主要煤炭中转港口库存1386万吨,比年初上升33.6%。  2、煤炭进出口形势发生变化。近年来,我国煤炭出口下降,进口增加。据海关统计,上半年全国煤炭出口累计完成2485万吨,同比(3174万吨)减少689万吨,下降21.71%;煤炭进口2580万吨,同比(1833万吨)增加了40.75%,净进口95万吨,增加国内供应量1470万吨(去年净出口1375万吨)。进入2007年以来,我国煤炭出口减少,澳大利亚港口拥堵问题加剧,亚太地区动力煤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6月份澳大利亚连年降暴雨,影响当地煤炭生产和销售。国际动力煤市场创造了72美元/吨的新纪录。随着国际煤炭市场交易价格上升,进入6月我国煤炭出口由降转升,当月煤炭出口506.6万吨,比5月份增加了116万吨,增长23%,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5万吨,增长5%;当月进口煤炭394万吨,比5月份增加76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56万吨,增长66%;当月净出口煤炭112.6万吨。  3、煤炭企业投资继续增长,投资结构发生变化。上半年,全国煤炭采选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9.55亿元,同比增长14.6%,增幅同比(45.7%)回落31.1个百分点。主要产煤地区煤炭投资比重增加。企业投资结构发生变化,非煤产业投资的比重逐渐增加。上半年,山西、山东、陕西、江西等省省属煤炭企业和神华、中煤两大集团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1.83亿元。其中,煤炭采选业投资116.12亿元,占41.20%;电力、焦化、建材、化工等非煤产业投资165.71亿元,占58.30%。山东省省属煤炭企业完成投资26.47亿元,其中非煤产业15.06亿元,占56.90%。  4、煤炭价格、企业收入、煤炭成本和企业利润增加,成本增幅大于价格上涨。一是煤炭价格继续上涨。今年以来,在原材料价格上涨、政策性增支因素大幅度增加的条件下,国内市场商品煤价格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扬。1-6月,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商品煤平均价格316.53元/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2.03元/吨,上升3.95%。其中供发电用煤平均售价为230.23元/吨,同比增加12.47元/吨,上升5.73%。上半年,全国90家大型煤炭企业原煤平均售价为243.83元/吨。  二是煤炭企业收入继续增加。煤炭产量增加、价格上扬拉动了煤炭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6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销售收入3284.3亿元,同比增长30.61%,增幅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其中,山西省1-5月,煤炭企业销售收入467.66亿元,同比增加125.04亿元,增长36.5%。河南省6家重点煤炭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7.84亿元,同比增加105.95亿元。  三是煤炭企业利润总额增加,成本费用利润率同比持平。今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补贴后实现利润308.57亿元,同比增加92.96亿元,增长43.12%。前6个月,规模以上煤炭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11.14%,同比基本持平。多数地区和企业利润增加仍然依赖于产量增加和价格上涨。四是煤炭成本增长较快。1-6月份,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原选煤单位成本209.32元/吨,同比增加10.82元/吨,增长5.45%。其中,1-5月份山西省重点煤炭企业原煤成本为176.13元/吨,同比增加22.1元/吨,增长14.3%,增幅高于价格增幅7个百分点。山东省煤矿平均原煤单位成本285.56元/吨,同比增加33.13元/吨,增长13.2%,增幅高于价格增幅4.9个百分点。  五是煤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稳步提高。今年1-6月各主要产煤地区生产效率、采掘机械化程度均有所提高。原国有重点煤矿回采工作面月均单产达到49549吨,同比增加2876吨,提高6.16%;开拓进尺61.99万米,同比上升0.7%;原煤生产效率4.543吨/工,同比提高6.92%。目前,山东省煤矿平均单井规模达到了51万吨/年,比2004年提高20.4%,高于全国平均单井规模(12.36万吨/年)38.64万吨/年;采掘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79%和82%;省属煤矿平均机采工作面占79.7%;采掘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4.1%和97.1%;有70.2%的煤矿消灭了炮采。贵州省国有重点和省属国有地方煤矿的全员效率平均2.30吨/工,比2004年提高0.364吨,小煤矿中有50%已经采用了壁式采煤。  5、资源整合、整顿关闭工作取得成效,煤矿安全形势总体好转。上半年,主要产煤地区煤炭资源整合工作进展顺利。到6月底,全国累计关闭各类矿井9075处。其中,河南省小矿数量由整合前的1569处减少到696处;山西省小煤矿数量由4391处减少到3022处;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煤矿数量由1310处整合保留498处,淘汰了10万吨/年以下的煤矿,保留和整合后的煤矿基本实现了正规机械化开采。  上半年,全国煤矿共发生事故1066起,死亡1799人,同比减少242起、少死亡299人,同比分别下降18.5%和14.3%;百万吨死亡率为1.633,同比减少0.406、下降19.9%。主要产煤地区安全状况明显好转,山东、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百万吨死亡率分别为0.176、0.261、0.540和0.740。但一些地区煤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广西、湖南、湖北等百万吨死亡率均在10以上,分别为12.726、10.619和10.700。重庆、四川、贵州省等在5以上,分别为8.168、6.362和5.256。

(二)煤炭工业改革发展取得新的成就  1、煤炭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逐渐改善。《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主要产煤地区认真落实《若干意见》精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行业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逐步改善。  一是煤炭行业管理体制逐渐理顺。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煤炭行业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将由发展改革委管理的部分职能交由煤矿安全监察局,并明确了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一些主要产煤省相继恢复或加强了煤炭行业管理机构。截止2007年6月,全国23个产煤省(区市)已有15省(区市)组建和恢复了煤炭行业管理机构。其中,有6个省(区市)的煤炭工业(管理)局是正厅级政府直属机构;有7个省(区市)是省经贸委或其它政府机构下管理的二级(正厅或副厅级)内设机构或事业单位;有10个省(区市)的煤炭管理是在政府经委下设立了煤炭处或办公室。煤炭行业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加强,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二是国务院在山西省开展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006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意见。其主要任务有六项:第一,是切实加强煤炭行业管理。落实煤炭行业管理职能部门,科学确定职能,充实和加强煤炭管理力量,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优化政策环境,加强对煤炭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加强煤炭行业中长期规划管理,统筹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外运通道建设、煤炭就地加工转化、环境承载力等因素,优化资源配置与生产开发布局;完善煤矿准入标准,推进煤矿整顿关闭和资源整合工作。第二,是完善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的企业责任体系,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加强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和资质管理,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行为,促进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第三,是深化煤炭企业改革,加快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结合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中小煤矿股份制改造;完善煤炭成本核算制度和财务核算办法,完善煤炭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坚持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双方协商定价的原则,兼顾行业间利益平衡。第四,是促进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和合理开发,做好资源开发规划和矿业权管理,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矿业权出让收益。第五,是加强产煤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制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完善生态环境评价及监管制度,建立煤炭开采综合补偿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多渠道融资,加快治理与恢复进程。第六,是加快煤矿转产和产煤地区经济转型,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发展坑口电站、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煤化工项目,鼓励煤矿企业转产职工再就业,建立煤矿转产发展基金。  今年四月,山西省试点政策和措施正式实施。目前,山西省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推开,煤矿企业已经开始补交资源价款,截止6月底,山西省已累计征收采矿权价款232亿元;2007年6月,山西省政府调整了煤炭工业局职能,将原来山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山西省煤矿安全监察局负责的煤矿安全监管、煤矿矿长资格考核发证、矿长安全资格和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考核发证的相关职能交由省煤炭工业局,明确了山西省煤炭工业局负责对全省煤矿生产、建设、经营、安全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的职能。切实加强了煤炭行业管理,并将为进一步制定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经财政部批准,山西省从2007年3月1日开始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按煤炭产量的征收标准是:动力煤14元/吨,无烟煤18元/吨,焦煤20元/吨),截止6月底,共征收可持续发展基金34.3亿元,其中大同和阳泉市的征收率近100%。  三是煤炭市场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加快,从 2007年开始,国家取消了电煤价格的临时干预措施,彻底放开了电煤价格,结束了五十多年由政府主导的煤炭订货制度,以市场供需为主导、供需双方自主衔接、自主订货、自主定价机制基本形成。通过年初煤炭订货和半年多的实践,煤炭市场化改革效果明显。  四是煤炭运输能力增强。随着大秦铁路等主要铁路干线扩能改造,秦皇岛港口等煤炭吞吐能力增加,华北主要产煤地区的煤炭外运量大幅度增加,华东、华南等主要煤炭消费地区煤炭供应量增加,我国煤炭供应格局正在逐渐改变。预计,今年大秦线、侯月线、神朔黄线三条运煤干线将增加运力8500万吨,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天津港等沿海主要港口煤炭转运能力增加3000多万吨,华北地区向华东、华南地区煤炭调运能力大幅度增强。  五是煤田地质勘探投入增加,煤炭资源保障能力提高。随着国家、企业和风险投资者对煤田地质勘探投入增加,煤炭新增探明资源量逐年增长。  2、煤炭行业改革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煤炭行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企业发展理性增强,促进了煤炭经济运行质量的不断提高。一是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成长。根据上半年煤炭产量预计,今年全国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煤炭企业将达到34家,同比增加2家,总产量将达到11亿吨以上,占全国产量比例达到45%以上。大型煤炭企业发展迅速。上半年,神华、中煤、山西焦煤、大同等前四家大型企业煤炭产量2.3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1.06%,比去年同期增长1.2个百分点;前10家煤炭企业产量3.4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1.148%,较去年同期增长0.2个百分点;前10家企业利润占规模以上煤炭企业总额的69%。截止2006年底,陕西、黑龙江、江西、四川、重庆、湖南等省市分别组建了省级煤炭企业集团,煤炭生产集中度大幅提高,进一步稳定了区域煤炭市场,减少了无序竞争。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发展还有力地促进了煤炭资源整合与小煤矿的联合改造,推动了煤矿生产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山西省大同煤矿集团参与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吕梁市、太原市等地的煤炭资源整合与小煤矿改造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已先后与12个煤矿签订了整合协议。  二是煤炭企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一方面,在煤炭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大力开拓发展领域,拓展发展空间,非煤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如神华集团,煤炭生产能力连续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企业资信度、盈利能力、市场份额和行业的影响力快速提高,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供应商。另一方面,一些老矿区的大型煤炭企业,在受到煤炭资源条件制约,煤炭生产规模下降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以煤为基础的多元产业,发展煤矸石电厂、煤矸石建材产品、水泥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老矿区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煤炭企业资本运营取得成效,煤炭上市公司业绩良好。截止2007年6月底,全国累计有27家煤炭企业成功上市,且大多数煤炭股票价格保持增长态势。煤炭上市公司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为企业融资扩大发展规模、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较强的资金保障。四是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原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企业联合与重组步伐加快。截止2007年6月,原94家国有重点煤矿企业,通过重组、改制、联合与并购后形成了49家大型企业集团。  五是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完善。多数大型煤炭企业基本建立了企业内部考核、控制、约束和激励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精细化、内部市场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加强纪律、道德、团队精神和爱岗敬业教育,深化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大力压缩成本,建立节能降耗、减污的控制、监测与考核体系,强化资金管理,实行资金预算管理,增强对资金的控制能力,创新营销管理,深入推进零缺陷、零投诉、零杂物和优化品种、优化用户、优化运输、优化流向的营销策略管理。  3、煤炭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一是煤炭企业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机制逐渐形成。目前,多数大型煤炭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组建了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其中10家煤炭企业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开滦、平煤、大同和张家口煤机厂4家煤炭企业建立了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煤炭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针对煤炭生产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点课题,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一大批科技成果。今年上半年,第一批通过协会申报煤炭科技奖的项目达到了406项,有力推进了煤矿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二是现代化矿井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型、特大型煤矿建设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大型煤矿生产能力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全国煤炭生产供应的稳定性。在一些资源开采条件较好的地区,年产千万吨以上的特大型和大型煤矿陆续投产。目前,全国共有1000万吨/年以上的煤矿14座,生产能力1.89亿吨,占全国煤矿总核定能力的9.31%。有120万吨/年以上的大型煤矿285座,核定生产能力84317万吨,占全国煤矿总能力的37.24%。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快速发展。目前已通过评审的安全高效矿井共219座,核定生产能力7.02亿吨,占全国煤矿总核定生产能力的34.59%。安全高效矿井平均单井产量达到了320.7万吨/年,是全国煤矿平均单井规模的26倍;综采队最高年产量1144.7万吨、平均单井实现利润1.65亿元、煤矿机械化程度达到98%、原煤工效18吨/工、平均百万吨死亡率0.064。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煤矿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随着煤矿机械化、机电设备运行自动化、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信息化、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和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国有重点煤矿的大多数矿井实现了煤矿信息化管理。部分煤矿将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矿井提升排水与运输系统、采掘生产系统与工业电视系统、矿区通讯系统进行了有机集成,实现了时时监控、远程控制和网络办公。煤矿信息化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有力促进了煤炭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并将最终改变传统煤矿生产的形象,引领煤矿现代化建设。四是煤矿技术装备制造能力显著增强。随着国家装备制造技术水平提高,煤炭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加大技术引进和科技创新,煤矿装备制造水平和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大型、重型装备制造能力的提高,不但满足了我国大型煤矿建设的需要,部分大型成套装备还出口俄罗斯等主要产煤国家。通过对国内109家承担煤矿机械制造企业数据统计,2006年,煤矿机械总产量完成125.52万吨。其中,采煤机完成483台(1.72万吨),掘进机641台(2.34万吨),刮板输送机3919台(18.72万吨),皮带输送机1573台(9.07万吨),液压支架29871架(48.05万吨)。  五是煤炭人才队伍状况有所改善。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高等院校煤炭主体专业招生人数增加。随着煤炭行业经济效益好转,到煤炭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增多,煤矿人才大量流失的现象有所减少。近两年,部分大型煤炭企业每年吸引大专院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4、行业节能减排取得成效。今年7月,协会与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了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现场交流会,组织参观了新汶矿业集团和华丰煤矿节能减排项目实施情况,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基本思路。从调研的大型煤炭企业看,许多企业系统地编制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把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煤炭资源回收和利用率,加强矿井水的回收利用与达标排放,提高煤矸石的利用作为重点,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合同能源机制(EMC),取得了较好成效。  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78%,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3.87%。其中,主要能耗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煤炭行业下降7.76%。全国煤炭行业原煤综合能耗由去年同期的30.13千克标准煤/吨下降到26.85千克标准煤/吨,下降10.89%。煤炭行业节能工作成效显著。从煤炭行业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通过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层级组织管理体系,节能减排指标标准、监测和考核体系,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节能减排管理网络,建立并具备了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条件,完善了节能减排指标考核和分报制度。  二是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的合作,在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科学回收废物和产品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为发展循环经济寻求技术支撑,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  三是通过淘汰更新高能耗设备,加强节能技术改造,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实施供水系统优化、高耗能设备改造、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推广变频调速、无功电力补偿、锅炉分层燃烧、恒压供水、中水回用等节能技术、工艺和产品,提高了环保节能装备水平和技术含量。  5、坚持安全发展、建设和谐矿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成为煤炭企业共识和自觉行为。一是坚持安全发展的理念逐步树立,煤矿安全监察体系逐步完善,企业安全投入不断增加,煤矿安全基础不断加强,煤炭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趋于好转。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强煤矿安全工作体系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煤矿安全监察体制和制度不断完善,煤矿执法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得到加强。地方政府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职能和企业法定代表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进一步加强。国家出台煤矿提取安全费用政策,为煤矿安全技术改造提供了政策支持。自2004年6月开始,全国煤矿累计提取安全生产费用400多亿元。上半年,原中央财政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费用平均吨煤计提18.42元,共提取89.02亿元;45户安全生产重点监察矿区平均吨煤计提安全费用20.78元,共提取45.33亿元。随着煤矿安全投入的不断增加,煤矿生产技术装备、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被广泛应用,煤矿防灾、抗灾能力提高。煤矿瓦斯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煤矿瓦斯治理和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已经成立。国家鼓励煤矿瓦斯利用政策已经出台。煤矿瓦斯治理攻坚战取得进展。全国煤矿瓦斯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瓦斯煤尘防爆、瓦斯抽采技术研究全面展开。上半年,全国煤矿抽采瓦斯226374万立方米,利用65934万立方米,利用率29.13%。煤矿职工队伍素质逐步提高。煤炭企业通过加大培训力度,选树技术工人带头人等方式,鼓励职工学技术、学文化、学习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千方百计地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随着安全基础工作不断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趋于好转。  二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国家提高煤矿工人岗位津贴政策得到落实,煤炭企事业单位更加关注职工生活质量的改善。上半年,原国有重点煤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226.60元,比2006年月均工资增加153.45元。一些老矿区的煤炭企业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棚户区改造工程,改善困难职工的居住条件。其中,山西省9个棚户区改造工程已开工226万平方米,可安置37649户。三是煤炭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念逐步成为煤炭企业共识。一些大型煤炭企业积极探索煤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煤炭企业盈利水平增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也在增强,一些大型企业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探索煤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途径。

二、影响煤炭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  (一)行业管理弱化问题依然突出  煤炭企业属地化管理后,形成了国家多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分层次、分级管理的局面。各省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科技、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国有资产管理、环保、教育、商务、劳动保障等10多个部门均承担对煤炭行业的管理职能。原有的省级煤炭行政主管部门有的已被取消,有的已被降格,即使保留下来的机构在人员编制、职能设置上也得不到保障。地市煤炭管理部门和管理力量更是遭到严重削弱。一些区县虽然设立了煤矿管理部门,但是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监管独立性受到制约。由于部门之间职能边界界定不清,出现的职能交叉或管理真空问题较多。不同部门对同一事项设定了不同的行政许可,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负担。从管理实践看,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政策,一些政策缺乏有效的衔接。《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已经两年多了,从目前出台政策看,多数是增加企业成本费用的,而国务院已经明确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并没有出台,导致煤炭成本大幅度上升,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同时一些政策设计缺乏科学论证,没有体现煤矿特点,不符合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调查发现,甘肃省分别设置了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甘肃煤矿安全监察局、省煤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三个部门,都是管安全的,没有一个是管行业运行和发展的,甚至没有煤炭行业统计。三个部门对全省煤炭经济状况和企业情况不了解,说不清楚。

(二)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产能过剩压力大  2001年以来,煤炭采选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了4317.68亿元。今年前5个月,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358.33亿元,同比增长13.5%。根据国家有关部门2006年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情况分析,目前,在籍煤矿19158处,生产能力24.31亿吨。其中,正常生产的煤矿16465处,生产能力20.34亿吨(考虑煤矿核定能力按每年生产天数330天与实际煤矿生产350天的差异,有1.2亿吨的生产潜力);实施改扩建、技术改造和资源整合的煤矿2693处,生产能力3.97亿吨。2006年全国煤炭产量23.8亿吨,能力利用系数0.98。  2006年底在建煤矿3955处,建设总规模7.05亿吨。其中,新建煤矿1262处,建设规模4.97亿吨;改扩建煤矿702处,新增能力1.38亿吨(改扩建前1.51亿吨,改扩建后2.89亿吨);技术改造煤矿654处,新增能力0.16亿吨(技改前0.25亿吨,技改后0.41亿吨);资源整合煤矿1337处,新增能力0.54亿吨(整合前2.21亿吨,整合后2.75亿吨)。  现生产煤矿和在建煤矿总生产能力31.36亿吨,考虑煤矿核定生产能力天数与实际生产天数的差异,全国煤矿总生产能力将突破32.6亿吨。一些矿井仍有较大的超产冲动和超产空间,煤炭产量快速增加的势头较强,产能过剩压力加大。  现有煤矿(包括核定生产能力和在建、拟建煤矿生产能力)能力与“十一五”期末煤炭预测的实际需求大体相当,但是由于煤矿产能释放与市场需求的不一致性,可能造成某一地区、某一时段产能过剩。受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一些与煤炭关联不大的企业涉足煤炭行业,大肆高价圈占资源。加之一些煤矿仍有较大的超产冲动和超产空间,某一时段的产能过剩将更加突出。同时,必须看到煤炭需求的大幅度增长,全国煤炭实际产量如果超过30亿吨以上,对整个煤炭产区、煤炭集中消费区的生态环境的影响难以预料。

(三)行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和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在有的地区还相当突出  一是我国煤矿数量多、规模小、小型煤矿技术装备水平低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受我国煤炭资源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在全国现生产煤矿中小型煤矿数量仍占绝对多数。据统计,截止2006年12月底,全国正常生产煤矿16465处(不含正在实施改扩建、技术改造和资源整合的煤矿),生产能力203433万吨/年,平均矿井规模12.35万吨。其中,大型煤矿数量不足2%,生产能力占40%以上,平均规模270万吨/年;中型煤矿数量2.6%,占生产能力的13%,平均规模63万吨/年;小型煤矿数量占全国总数的95.5%,占生产能力的45.6%,平均规模5.9万吨/年。其中3万吨/年及以下煤矿7066处,占全国的42.9%,占生产能力的7.7%。95%以上。由于大多数小型煤矿资源、资金、人才和装备技术水平较差,生产效率低、安全事故多,制约着我国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的提高。  二是绝大多数企业盈利能力低下。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6770多家,预计实现利润总额为370亿元(1-5月份为309亿元)。其中,按协会统计口径,90家大型煤炭企业实现利润322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总额的87%;前10家大型企业利润255亿元,占69%;  三是煤炭行业发展区域性差异扩大。我国西北地区煤炭资源条件好,煤矿自然灾害少,开发条件优良,这些地区的煤炭企业凭借优良的资源条件,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我国西南地区,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差,煤矿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灾害多,这些地区的煤炭企业盈利水平低,发展缓慢。华北和华东地区,煤炭开采历史长,大部分老矿区资源枯竭,开采深度大,煤炭生产成本高,后备资源不足,历史负担沉重,企业发展困难重重。四是煤炭价格水平不平衡问题凸显。我国华东地区靠近煤炭主要消费区,煤炭总体价格水平高。

(四)行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1、煤炭产能越来越向环境承载力差的晋陕蒙宁地区集中。从上半年煤炭产量增量分析,全国煤炭产量增量主要集中在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以及神华和中煤集团两大煤炭企业。晋陕蒙宁(包括神华与中煤在该地区产量)原煤产量54480万吨,占全国煤炭产量总量的49.38%,较去年同期增加7322万吨,产量增量占全国煤炭产量增量的91.58%。其中,山西省和内蒙古(不包括神华和中煤产量)原煤产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8.7%和40.5%,而辽宁、湖南、山东和贵州省等产煤地区煤炭产量同比减少,下降幅度分别为9.07%、20.1%、0.5%和10.74%。全国煤炭产量快速向晋陕蒙宁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集中。  2、经济发达的华北、华东地区受采煤沉陷、村庄搬迁的影响,产量规模难以增加。目前,地方政府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城市建设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投资,开发土地资源,致使城市建筑大量压占煤炭资源,严重影响了矿区煤矿生产的正常接续,可采储量减少,生产规模下降。如,目前,山东省煤炭资源剩余可采储量中,高硫高灰煤、“三下”压煤、受水威胁和地质构造复杂等开采不经济的储量达41亿吨,占50.6%;经济可采储量40亿吨,占49.4%。按照目前山东省煤矿生产能力和资源回收率计算,可采储量仅能维持20年左右,产煤大省与资源小省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基本无后备接续资源。河北省国有煤炭企业剩余地质储量为80亿吨,“三下”压煤达46亿吨,占57%,其中村庄压煤33.5亿吨,占42%,而面临煤矿村庄搬迁征地难、搬迁费用高、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煤矿正常开采的难度越来越大,煤炭难以保证稳定生产,这些地区煤炭产量规模将难以增加。

(五)煤炭成本增长过快,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1、政策性成本增支因素大幅度增加。近年来,随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涉及煤炭产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煤炭成本大幅度增加。煤炭企业在原来传统的成本项目外,又增加了资源费(矿业权价款、资源补偿费、土地使用费)、环境费(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恢复征收煤炭企业塌陷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提高安全费、提高工人入井津贴标准、取消煤炭出口退税和提高煤炭出口关税等。据山东省按已出台的各项政策要求测算,省属煤炭企业平均煤炭成本增加80元/吨。  根据对山西省政策措施试点工作的调研情况分析,山西省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以来,省属五大煤业集团预计全年需缴纳31.2亿元。按照《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的总体方案》,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同步启动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主辅分离和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基金使用和监管办法,以及煤矿主辅分离、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具体实施办法,应返还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基金不能及时返还,从而增加了企业负担,致使企业成本大幅度上升,经济效益下降。  2、地方性政策频繁出台造成企业增支、减收因素增多。一是一些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后备资源大量重新分割拍卖,使国有煤炭企业不得不付出很高的代价从民营企业、个体或其他投资者手中购买资源,维持煤矿接续发展。  二是一些不在试点范围内的省区开始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和环境治理保证金。  三是部分地方政府征收出省煤价格调整基金。  四是地方性行政收费项目繁多。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巧立名目自定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同一类性质多个项目收费,项目多、标准高,煤炭企业难以承受。

(六)制度和机制不完善,煤炭成本完整化改革受到制约  1、企业棚户区改造、矿区环境治理、采煤沉陷区治理等没有资金来源。随着煤炭企业效益好转,大型煤炭企业,尤其是原国有煤炭企业,开始注重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着手对采煤沉陷区、矿区环境进行治理,并加大了矿区棚户区改造力度。但由于在煤炭成本项目中,采煤沉陷区治理与压煤村庄搬迁等费用规定过死,资金严重不足。而对棚户区改造费用在成本中没有列支项目,影响了企业投入的积极性。目前,大部分企业将棚户区改造与矿区环境治理费用进行挂账处理,也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而对于煤炭上市公司,很难处理。一些地区税收正关部门以没有明确规定为由,不允许企业税前列支安全费用、环境治理资金以及棚户区改造支出等,影响企业积极性。  2、项目多头审批,程序复杂。由于煤炭行业管理缺乏统一协调部门,煤矿建设项目审批与煤炭资源整合项目核准过程中手续繁杂。一是项目审批过程中,各部门在审批顺序上互相推逶,拖延时间。二是审批的部门多,审批时间长。据部分煤炭企业反映,他们为办理资源整合项目,各种审批手续,从县级、地市级、自治区级直到国家有关部门总共需要“盖68个章”。企业设专人专门负责办理各项手续,长期负责办理各种证照。三是证照时效不统一。造成煤炭企业长期办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种证照的时效不一致,一个部门负责的证照办下来,另外一个部门负责的证照就到期了,又要从头跑起,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了许多障碍。

(七)历史遗留问题多,一些国家已经明确解决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1、资源类税费项目多,税、费重复征收,税费负担沉重。目前,从行业整体分析,涉及煤炭成本的税费项目主要有8种,税费总额约占煤炭销售收入总额的35%以上。①煤炭资源税,征收额平均占煤炭销售收入的1%~1.5%。②煤炭资源补偿费,目前按销售收入的1%征收。③山西省征收的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额占销售收入的4~5%。④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占销售收入的3%左右。⑤煤矿转产发展资金,占销售收入的1.5%左右。⑥企业支付的采矿权价款,占销售收入的2~2.5%。⑦部分产煤省(区)征收出省煤价格调整基金,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⑧征收铁路建设基金,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以上涉及煤炭资源类的税费项目,占煤炭销售收入的比重,累计达到27.5%~29.5%。  2、煤炭增值税重。煤炭税费体制改革以来,煤炭增值税一直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据统计分析,2006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增值税综合税率为8.15%,比1993年增长了4.8个百分点,较全国工业领域企业增值税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当年煤炭行业增值税总额较税制改革前多交增值税340多亿元。综合考虑煤炭资源类税费项目与煤炭企业增值税,煤炭企业所承担的税费项目总额占全部销售收入的35.65~37.65%。  3、计划经济时期形成铁路建设基金挤占了煤炭行业的利润空间。目前,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铁路建设基金已经成为煤炭企业的刚性支出,加重了煤炭企业负担。据统计测算,1995年~2006年, 煤炭企业累计支付铁路建设基金1700多亿元,2006年交纳的铁路建设基金达220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总额的32.8%。目前,煤炭铁路运输量占全国货物运输总量的45%以上,煤炭行业承担了全国铁路建设基金的一半左右。在铁路建设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多元化的铁路投资机制已经形成的条件下,继续征收煤炭铁路建设基金,用行业垄断的手段挤压煤炭利润,加重了煤炭企业负担。  4、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进展缓慢。一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不足,接受企业办社会职能不积极。一方面,地方政府有意拖延移交时间。如,山东省政府于2005年初就出台了分离企业办社会的相关办法,根据要求,2007年完成分离移交工作,但由于地方政府不积极,真正移交工作进展缓慢,多数企业的移交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有选择地接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企业办社会职能应成建制向当地政策移交,而实际移交过程中,当地政府选择性的接收,部分企业办社会职能与机构不能移交,仍由企业负责管理。二是企业办社会的人员、资产等移交地方,但企业仍然承担费用。目前,大部分地方政府在接收企业办社会职能中,制定所谓的过渡性政策,过渡期内,企业仍然承担原来办社会的所有费用。据统计,2006年山西省5户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目前共有企业办社会机构485个,其中:学校174所,公安46个,医院57个,消防8个,社保24个,社区29个,供水、电、暖148个。从业人员57793人。每年需要承担企业办社会职能的运行费用达31.72亿元。  5、职工工资增长不快,企业困难职工、困难职工家庭仍很多。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2006年原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在岗职工收入只是电力企业的61%,石油石化企业的60.4%。相对其他相关产业,煤炭职工收入仍然偏低,家庭负担相对偏重。尤其是非煤产业和地面工人工资部分还达不到全国国有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特别是工、病、亡遗属、破产内部退养职工,因子女上学或大病、残疾、工残家属困难问题多。

(八)煤炭人才短缺问题依然严重,人才逐渐向优势企业集中,中小企业面临人才危机近年来,煤炭企业加大了人才引进和大中专毕业生接收工作,但人才总量与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一是人才总量不足,煤矿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低。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7.30%。其中原国有重点煤矿中,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2.69%,而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地矿类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工程类技术人员的27%,真正在煤矿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更少。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调查显示,在学历结构分布上,煤炭企业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6.4%;在职称结构上,高中职称和高级技工比例小,高级技工仅占5%,初级以下占62% 。在生产一线的采掘工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 。三是中小煤炭企业人才更为缺乏。在大型优势企业人才短缺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招引人才的难度更大,许多中小型煤矿主体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生产一线甚至没有专业技术人员 。

三、关于下半年煤炭经济运行形势判断和相关政策建议  (一)关于下半年煤炭经济运行总体形势判断  从煤炭产需情况分析,上半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1.5%。其中,重工业同比增长19.5%,第二产业比重同比提高增长3.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上升3.8个百分点,居民用电上升10.97个百分点。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拉动了煤炭消费继续增长。上半年,全国煤炭消费119634万吨,同比增加11319万吨,增长了10.45%。煤炭在一次能源的比重在连续两年增长的基础上,上半年达到69.56%,比2006年(68.17%)提高了1.4个百分点。据初步预测,2007年全国煤炭消费继续增加,增量在2亿吨左右,但增幅将呈趋缓态势。煤炭市场总体上继续保持供需基本平衡,受铁路运输制约,局部地区、部分煤种、不同时段煤炭供应宽松与偏紧的现象将同时存在。  在煤炭成本增支政策的引导和旺盛的市场需求拉动下,煤炭价格将随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呈现小幅波动、继续维持高位,随着国际煤炭贸易活跃,价格上涨,国内煤炭价格也有继续上升的可能性。从电力行业的情况看,今年1~6月份,全国火力发电完成12777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976亿千瓦时,增长18.3%;1~6月份,全国发电耗用原煤59078万吨,同比增加9012万吨,增长18%;供热耗用原煤6995万吨,同比增加1016万吨,增长17%。发电及供热合计,新增电煤消耗量1.0亿吨。预计“十一五”期间新增装机容量主要集中在今明两年投产,预计今年全国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15%左右,消耗原煤13.6亿吨,同比增加1.2亿吨,增长10%。预计未来四年,火电原煤消耗量年均增速在6.3%左右。  从钢铁行业的情况看,今年1~6月份,全国完成粗钢产量2.37亿吨,同比增加3776万吨,增长18.9%;完成焦炭产量1.57亿吨,同比增加2720万吨,增长21%。从国家有关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分析,今年下半年,将继续淘汰落后钢铁产能,但钢铁产量仍处于增长态势。预计2007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5%左右,焦炭产量同比增长18%左右,钢铁行业消耗原煤3.6亿吨,同比增加4800万吨,增长15%。从建材行业的情况看,今年1~6月份,全国完成水泥产量6.18亿吨,同比增加8530万吨,增长16%,新增煤炭消费量1240万吨。预计2007年全国水泥产量同比增长10%左右,达到13.6亿吨,建材行业消耗原煤3.45亿吨,同比增加3000万吨,增长10%。  从化工行业的情况看,今年1~6月份,全国完成合成氨产量2569万吨,同比增加145万吨,增长6.1%,以煤为原料的合成氨产量占其产量的70%左右。预计2007年全国合成氨产量同比增长7%左右,化工行业煤炭消费量1.48 亿吨,同比增加1000万吨,增长7%。  从发展趋势看,由于国家许多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正在落实当中,一些行业投资增速依然偏高,正在建设和已经建成的项目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对煤炭消费仍然产生拉动作用。  根据对各省和相关行业的调查,初步判断,2007年煤炭需求仍将平稳较快增长,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优质动力煤、焦煤、肥煤、1/3焦煤等品种供应偏紧,市场前景进一步看好,普通动力煤在需求趋缓中有所升温。受铁路运输能力的制约及季节因素的影响,煤炭市场将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表现出供不应求与供大于求的现象并存。受煤炭生产成本上升推动和国内外煤炭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半年煤炭价格将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从我国煤炭进出口数量分析,预计2007年煤炭出口仍将保持在6000万吨左右。从煤炭进口形势看,2006年,我国进口越南煤炭2000万吨。预计,今年进口越南煤炭将在2200~2600万吨左右;进口澳大利亚煤炭将在700万吨左右;进口印度尼西亚煤炭将在1500万吨左右。从煤炭出口形势看,国际市场煤价高涨将成为我国煤炭稳定出口的动力。综合分析,虽然今年上半年我国煤炭进口增加、出口下降,出现了煤炭净进口的局面,这仅是阶段性现象,全国煤炭进出口仍将与去年保持基本平衡的局面。

(二)相关政策建议  1、切实加强煤炭行业管理。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煤炭工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础产业,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鉴于目前煤炭工业发展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建议有关部门,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新时期煤炭工业管理体制,着手解决目前行业管理职能过于分散,责权不一致,无人对煤炭工业整体发展负总责的问题,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炭工业管理体系。二是进一步加强部门间协调,统一全国煤炭产业发展政策、煤炭价格和财政税收政策,规范地方政府和部门行为。涉及煤炭工业发展政策的调整变动,应由煤炭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由综合部门提出政策调整意见的,发布实施前应征求煤炭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或经国务院批准,才能组织实施。三是产量在亿吨以上或煤矿数量在1000个以上主要产煤省都应建立专门机构负责煤炭行业管理,综合考虑和协调解决煤炭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四是建立严格的煤矿标准。设定统一的煤炭企业资质、行业准入和煤矿生产建设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不准进入,已经进入不达标的要限期整改,逾期不达标的应责令退出。五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及时协调解决影响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和煤炭企业集中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认真做好调查研究,搞好宏观调控,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推进煤炭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2、完善煤炭产业发展政策,提高政策执行力。尽快发布《煤炭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政策导向。一是要继续加大支持大型优势煤炭企业力度,鼓励其加快发展。要帮助大型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切实减轻负担。二是要加大关闭整顿力度。限制淘汰技术落后、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小煤矿。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小煤矿监管,坚决制止和打击各种盗采资源、破坏环境、克扣工人工资和福利待遇、偷逃税款行为,使小煤矿真正能够承担起保证安全生产、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障从业人员合法权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  3、搞好煤炭总量控制。煤炭开发规模不仅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而且还受资源、环境制约。我国煤炭资源人均占有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4%左右,且煤矿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按照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依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本着适度从紧的原则控制煤炭总量,防止煤炭经济的大起大落。一是切实加强煤炭资源投放总量的宏观调控,依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煤炭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市场需求,科学设置矿权,合理确定矿权投放的时间和空间,把握煤炭资源的开发节奏和开发规模。二是区域煤炭开发规模要与环境承载力、水资源供给能力和市场需求相适应,严格控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煤炭开发规模。三是加强煤矿生产能力监管。严格按煤矿核定能力、按市场需求、按煤炭运销能力组织生产。四是加强对煤矿建设项目规模的监管。禁止“批小建大”、“先小后大”和超强度开发等违规建设项目。矿井建设规模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禁止以矿井改扩建名义扩大规模。五是整顿和规范煤炭资源获取、转让,禁止炒作煤炭资源。  4、抓紧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符合煤矿发展规律的财政税收制度。按照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炭宏观经济政策体系。  一是完善煤炭税收体系。第一,合理煤炭税负水平。煤炭是资源性行业,煤炭税负水平必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加快煤炭增值税改革,切实解决煤炭增值税税负过重的问题。第二,调整煤炭税费结构。解决煤炭税费项目过多、资源税费分立,调节级差收益能力弱,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作用不明显,没有体现国家对资源享有财产权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建立统一的资源税费体系,统筹考虑煤炭增值税、资源税、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价款、矿业权使用费等,使资源税费能够充分体现资源的优劣和稀缺程度,反映级差收益,调整采矿权人收益。  二是规范煤炭成本费用开支范围。第一,合理划分公共财政与企业成本负担的界限,加快企业主辅分离和分离办社会职能,支持企业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第二,要尽快取消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铁路建设基金,取消地方收取的出省煤价格调节基金等收费项目;第三,在煤炭企业税负总体水平略有降低或不变的基础上,合理增加煤炭资源有偿使用费 、采煤沉陷区治理、压煤村庄搬迁 、棚户区改造 、提高职工收入等反映煤炭开采内外部成本项目。第四,借鉴主要产煤国家经验,建立资源耗竭补贴制度,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第五,按照国际通行惯例,明确煤炭企业资源成本、安全成本、环境治理成本和棚户区改造以及矿井关闭、企业转产费用在所得税前列支。  三是完善煤炭成本传导机制。加快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要使煤炭成本完整化要与煤炭上 、下游产业市场化改革同步进行,逐渐打破行业垄断经营,使成本增加或下降能够在上、下游产业间进行正常传导 。  四是加大中央财政对主要煤炭产地转移支付力度。研究建立全社会对资源主产地的资源和环境补偿机制。要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帮助主要产煤地区解决国有煤炭企业主辅分离、分离办社会职能以及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和企业(城市)转产(转型)发展等问题。  五是抓紧研究建立煤炭消费地区对煤炭资源主产区和下游产业对上游产业的补偿机制。  5、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出台要兼顾企业承受能力,防止煤炭经济出现大的起落。近几年,国家集中出台了许多涉及煤炭行业的政策和措施,煤炭企业政策性成本大幅度上升,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如果政策的实施超过企业承受能力,可能导致煤炭企业的大面积亏损,不利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政策出台要认真做好研究和论证,有关部门要征求行业意见,综合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做好部门之间衔接与协调,避免政出多门,影响企业长远发展。二是在山西省政策措施试点工作没有结束之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应不再出台新的增加煤炭企业成本费用的政策和措施,提高政策的稳定性。  6、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加强资源规划开发管理,提高煤炭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一是要加大煤炭资源勘查投入。加强对煤炭资源预测区的资源评价与勘探,提高预测区资源储量级别。二是加大老矿区深部资源勘探,为老矿井生产接续和矿井延伸寻找资源储量,提高老矿区的矿井报务年限。三是加大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规划管理,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按规模、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项目规划开发,防止大规模、超环境容量、无序开发。四是对国家大基地规划内的煤炭资源要优先配置给大型煤炭企业,并按照节约、清洁、安全的原则,严格在大基地内开办煤矿的准入门槛,提高煤炭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聚酯玻纤布

台州翻译公司

佛山钢板

泰兴减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