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一瞧:关于“春”的唯美诗词
原标题:关于“春”的唯美诗词
在最美的诗词里,遇见最美的春天。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一首春晨即兴之作。诗人通过对春天风、雨、花、鸟的具体感受,描写出了一幅明媚优美的春晓图,表现了对春光的珍惜,对美好事物的喜爱。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在众多写雨特别是写春雨的诗作中,杜甫的这首小诗堪称上品。题为“喜雨”,却无一处正面写喜,“然喜意都从罅缝里逆透”(浦起龙语)。那是因为一场春雨虽极平常,一旦滋养万物、点化生命,便与人心之喜怒哀乐相通了。但是诗人以其心灵映射万象,代自然立言,仿佛自己已化为那春雨,没有了自我,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观在此已渗透浑成,喜悦之情无可遏制,自然流溢。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是古代诗人常写的题材。可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唐 ·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中虽描写了初春小雨,但目的不在表现春雨本身,而在借此以赞美早春。“早春”才是题眼所在。人们常言“一年之计在于春”,作者进而揭示春季最好的时期是早春,早春之美“绝胜”于阳春三月烟柳全盛之景。
《春题湖上》
唐 · 白居易
<违章建筑强制拆除有哪些条件p>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诗人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春色如此秀丽,作者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春行即兴》
唐 ·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小诗写野外的春景,十分诱人。题为《春行即兴)寥寥二十八字,确实是写了“春”,写了“景”,又写了“兴”。
出了宜阳城(今属河南省),就见到一片萋萋芳草,顿觉盎然春意迎面扑来,令人赏心悦目。诗人沿水而行,走进山谷,只见涧水曲曲折折,忽东忽西,更是乐趣无穷,只写涧水回转盘盘曲,便暗示了山谷的幽深和诗人优游的乐趣。
《江南春绝句》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题曰《江南春》,则着意描写千里江南的锦绣春色,这锦绣春色又触发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慨。
《春残》
唐 · 唐彦谦
景为春时短,愁随别夜长。
暂棋宁号隐,轻醉不成乡。
风雨曾通夕,莓苔有众芳。
落花如便去,楼上即河梁。
春天匆匆欲归去,友人又将握手告别,于是作者和友人或下棋或醉酒,千方百计排遣郁结于心中的忧愁,但所做的一切都无济于事。深夜依然难于入眠,晨起又见庭园内众花零落青苔,此情此景,使人倍觉凄然悱恻。虽然诗中并不多见忧愁伤感之词,但由这人、事、景、物所构成的一幅残春图,却处处透露出无限的感伤情调。
《踏莎行》
宋·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
晏殊对春有着特别的感情,特别是在暮春时节,对落花尚且感到“无可奈何”的晏殊,怎么承受得了“小径红稀”的景象?现在园中的小径上落红越来越少,而郊外的芳草却正显出蓬勃的生机,到处生长,一片绿色的海洋。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中“春江晚景”亦作“春江晓景”。这个题目包括“鸭戏图”和“飞燕图“两幅画的题诗。这两幅画虽今已失传,但从这首脍条人口的诗篇中,可以想见这幅“鸭戏图”的景物和布局:占据整个画面的大约是一江春水,水上浮游的是成群的春鸭;江边有修竹,竹外有桃花;遍地的萎蒿,新生的芦芽。苏轼是诗人,也是书法家和画家,他面对这一幅《春江晚景》图,能不引起无限的情思!
经典是国粹、是民魂、是文化、是传统,更是传承。